当代主流文化语境下,综艺节目的生命力,取决于其是否持续拥有情绪链接与社会感知的双重能力。《奔跑吧》第十三季的收官之夜,节目组打破制作惯性,将导演权力交由成员之一范丞丞临时接棒——从导演视角组织竞赛任务、调度团队情绪,既是一次对综艺幕后逻辑的公开演练,也是一场对团队合作、策略判断与表达能力的集中考验。这不止意味着一个季度节目的结束,更标志着一个长线IP在情绪价值体系与议题融合能力上的再进化。从一次次奔跑,到一次次回望,这档创办至今已逾十一年的国民综艺,仍在不断打磨自身的情绪曲线与时代共识,成为观众情感记忆中不可替代的文化事件。
一、破圈之外,是话题与价值的穿透
在当下内容过载的舆论场中,一档综艺要想真正“破圈”,不仅依赖平台机制,更取决于其话题的穿透力与价值的共鸣力。《奔跑吧》第十三季能在社交平台持续爆发,其根本原因是节目对公共情绪与青年共识的敏锐把握。
如节目第七期“上善若水”主题,以极简哲思回应当代青年对克制、包容与韧性的精神追求,迅速引发中学生群体广泛共鸣,更是押中上海中考作文题。第八期“消失的她”主题,则通过“她”字笔画的找寻,唤起观众对性别书写与语言平权的集体反思。这种由传统文化切口切入社会议题的设计,使内容在抖音、小红书等平台形成滚雪球式的裂变效应,促使观众从“观赏者”转为“话题共建者”。
而节目第三期的“勾践剑”爆梗,则将节目议题从趣味性推向全网现象级传播:支付宝、滴滴、京东等千余品牌自发加入“勾践剑宇宙”,全民整活、品牌共创,展现出综艺文化符号在社交语境中的高度再生能力。它不仅是一次“笑点”传播,更是一场关于语义共识与文化参与的情绪动员。
二、游戏之上,是情绪与关系的锚点
《奔跑吧》第十三季在游戏机制的设计上更为温和,却因更深的情感链接而愈加动人。游戏不再只是比拼的形式,而成为成员关系与观众情绪的真实锚点。
节目第六期“竖店风云”微短剧主题,游戏任务嵌套在“拍摄一部微短剧”的情境中,成员间需要完成剧本创作、角色扮演、默契协作等复杂互动,在戏中戏之外,呈现出情绪波动的起承转合。第三期“跑起来,就能赢”主题,在武汉上演接力马拉松,不仅考验成员体能与节奏,更在奋力奔跑中传递“彼此成就”的集体精神。第十一期“冲鸭,冲鸭”主题,兄弟团在中国澳门街头打卡百年老店、深度融入城市日常,以趣味竞赛串联人情味与城市烟火气。
节目以游戏为介质,在笑声之间编织信任与情义。这正是它区别于纯竞技综艺的地方——它让情绪真实地生长,让关系在“跑”的过程中沉淀为记忆的年轮。
三、城市之间,是综艺与现实的共振
内容承载情绪,连接观众;而城市与品牌,则让节目从荧屏延展至现实生活,成为社会语境中的真实接口。《奔跑吧》第十三季在“综艺+城市”的路径探索上持续进化,建立起情感认同、文化输出与消费引导三位一体的共振模型。
节目在武汉录制期间,与湖北广电实现梦幻联动,“兄弟团”跑进湖北广电大楼,拉开综艺与主流媒体合作的新篇章;常州站联动“苏超”,以“笔画保卫战”补全城市符号,引发全网追剧打卡潮;象山篇节目在“奔跑吧乐园”中录制并直播,10小时内登上热搜25次,直播观看量突破2000万;中国澳门篇作为收官之作,节目成员走街串巷、打卡老店、体验公益,在多维文化交融中重构城市想象。
这种城市深度参与,不止是拍摄场景的外延,更是文化语义的再编码。《奔跑吧》让城市成为可感可行的“文化产品”,更成为观众情绪的“物理落点”。节目用轻盈姿态承载厚重文化,让年轻观众在一场场奔跑中重新认知城市,也让文旅与传播的融合,成为综艺最具时代感的接口能力。
奔跑,从来不仅是身体的节奏,更是一种精神的坚持,一种文化的表达。在快节奏、高压力的现实世界中,《奔跑吧》用游戏承载真实,用情绪呼应时代,让每一个疲惫的个体都能在其中找到信、笑与爱的理由。走到第十三季,这档综艺已不再只是娱乐产品,而成为联结观众情绪与社会议题的文化接口。奔跑不息,链接不止——这是综艺的未来方向,也是时代的集体回响。
扫一扫 关注微信
扫一扫 关注微博